青岛救生协会:自掏30万1年救6条命

2013-06-08 | 查看:2415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各行各业出的不仅有精英人才,还有不同的协会组织。在青岛,有蔬菜协会、马术协会、飞镖协会、魔术协会……数量近300个。这么多协会,它们究竟是干啥的?在行里发挥着什么作用?近日,记者探访了多家协会,为您揭秘青岛的协会风云 ,还原它们的生存现状。今天 ,我们揭秘的是一个公益性组织——青岛市救生协会。

        A 成立1年,建起5支救生队

       在众多行业协会中,青岛救生协会应该是很年轻的一个,它成立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为了解它的生存现状,830日,记者来到救生协会。在市北区一栋居民楼内,一套约90平方米的房屋,就是救生协会的办公场所。从楼外面看去,它没有什么显著的标识,如果不是有人来接,外人很难知晓这是个协会的所在地。而会长王超和他的9名职员就在这个相对简易的地方,维持着协会的运转。

      “20116月份,青岛市救生协会正式成立,但真正开始运转是在当年的8月。会长王超是发起成立救生协会的人,在经过一系列严格审批后,终于在市民政局备案,成为行业协会的一名新成员。我以前在北京做公益,时间长达10年,总觉得青岛这个城市有山有海,景色迷人的同时,也时常发生溺亡、遇险事故。为此,我便想着成立救生协会,为社会做点事情。

       谈起救生协会成立的初衷,年过五旬的王超觉得公益是最核心的。自从协会成立后,我们已经成立了 5支救援队,包括4支户外救援队和 1支海浪救生队,共60人左右。队员来自青岛的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学生等,经过我们协会的培训,他们都拿到了国家认证的救生员资格证书。

       B 上山下海,8条人命被救起

       王超说,救生协会成立一年时间里,他们组织过多次救生演练,也上山下海救过人。青岛是个有山有海的旅游城市,崂山、海岸线每年吸引很多游客,但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经常发生遇险事故。山上有迷路的,海里有溺水的,协会的救生队也多次进行救援。

       王超告诉记者,在成立了高山救援队后,他们便在崂山脚下留了联系方式,以便于市民、游客遇险时,能找到给予帮助的人。

       而这也的确发挥了作用,过去一年时间里,救援队接到过2起求助电话,而救援队也成功救出2名游客。因为山脚下有电话,只要有人拨打求助,我们的救援队便很快赶到现场。队员们都是自己带着救生装备,每次都有15个人左右上山搜救。

       王超说,因为山上地形复杂,每次上去救援,时间都得三四个小时,而且队员们受皮外伤是常事儿。

       比起上山救人,海水浴场救起的人更多一些,一年时间里,共有6名陌生人被救生队员救起,而仅石老人浴场就有4人获救。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我们的救生队员也会不定期在海岸线巡视,这几起救生,都是队员碰上的,而最终我们救起了落水者。

       C 高薪留人,协会职员月薪3000

       在救生协会面积不大的办公场所内,有一间屋子被当成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王超告诉记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有9名,一些譬如组织培训、编写救生画册之类的工作,就由他们来完成。王超坦言,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人才是协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为了留住这些人,他只能采取高薪留人的办法,确保他们不因待遇问题而离开。

       “从协会本身的意义说,它不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我国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我们救生协会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它不像企业等单位,在协会工作的员工,待遇肯定差一些。王超告诉记者,他所招募的9名职员,都非常年轻,其中有的还是他专门从北京请过来的。

      “我曾在北京干过10年公益,为了在青岛把救生协会做大,也专门邀请当时的同事,过来予以协助。他们懂行,而且业务能力出众,是协会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王超说,为了让这些员工能踏实地为协会发展工作,他至少每月给开3000元的薪水,这样的待遇在青岛也不算低的了。王超知道,如果没有高薪水的保证,协会都会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 

       D 举步维艰,自掏腰包30多万

       在救生协会里,记者看到屋内摆放着一些救生装备,有专门的救生衣,还有专业的救援绳索。但在王超眼里,这些器材和装备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而这也是救生协会当前最缺的东西。自从协会成立以来,我们组织了多次营救和演练,但装备和资金始终困扰着协会的发展。

        王超说,他曾经去国外考察过,很多国家的救生队伍也是民间自发的,但是它们都能得到大型企业的出资支持,而装备也非常齐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在内,对救生事业看得很重。我看到国外的救生演练,小学生都可以从三楼顺着绳索滑到一楼,我们有多少学校可以做到呢?而反观我们的救生协会,目前极度缺乏救生器材,如绳索、速降器、救生艇、医药箱等。王超向记者透露,协会成立至今,所有跟资金、装备沾边的,只有10% 来自几个企业和俱乐部的支持,其余90% 的日常开支,均由作为会长的他一人掏腰包,而掐指一算,一年已投入了 30多万元。

       “办公房屋需要租赁、职工们需要开薪水、救生装备有时需要自己买,所有这些开销,我们得到社会方面的扶持太少了。王超很感慨地说,他自己有一个企业,虽然投几十万元他能支撑住,但让他感到心累的是,一项本是公益的事业,却面临生存的困境。用他的话来说,一个以救人为己任的协会,如今自己却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充满期盼,希望政府多扶持

       “除了我自己需要投钱维持协会运转,我们的救生队员们也值得敬佩,每次有救援任务时,他们都自己开车去集合地点,而且拿的是自己花钱买的装备。王超告诉记者,之所以大家能坚持下去,就是因为每个人对救生事业的热爱。但是,他们更盼望社会给予的帮助,这其中包括政府的关注、爱心企业的支持。

       “实事求是地讲,青岛对海域、高山救生员的培训并不多,一方面可能因为季节性缘故,像海水浴场多是夏季人多,救生员工作的临时性较强;另一方面,培训需要花钱,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大。王超说,虽然救生协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但他作为会长,一定会坚持把协会办下去,而且会举办更多的活动。

      “下一步,我们会走进社区、学校,进行救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市民学会救人和自救技能。同时,尽可能地把有救生救援能力的团队,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吸纳到救生协会中来。王超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觉得有点累,但他始终有个信念:一个人的公益不算什么公益,让大家一起来做公益才算公益,让大家一起受益才是真正的公益。

     “我相信,只要政府对救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组织一些活动,让救生协会做点实在的事,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支持,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设备精良、人员专业、保障有力的救生队伍。王超依然对救生协会的前景充满信心。


GMT+8, 2015-4-7 09:30 , Processed in 0.137552 second(s), 17 queries .